- 耳根
- (sa) śrotrendriya, the organ of hearing.* * *耳根是耳識發生的地方, 是能聞聲之義, 為不可見有對之淨色。 此為五根之一, 為十二處中的耳處, 十八界中之耳界。 此是耳識發生的地方, 耳識是依於耳根, 緣於聲境, 發生其了別認識的作用。 《百法纂釋》曰: ‘耳根者, 能聞之義, 梵語莎嘈多羅戍縷多, 此云能聞聲, 以處處能聞故, 如十方擊鼓, 十方齊聞。 今不言能聞聲, 而翻為耳者, 依唐言也。’ 此在《大乘廣五蘊論》則曰: ‘云何耳根, 謂以聲為境, 淨色為性, 謂於耳中, 一分淨色, 此性有故, 耳識得生, 無即不生。’ 我們所見的耳朵是外根, 能生識的是內根, 鼻、 舌、 身等識亦是如此。* * *◆謂耳能聽聞眾聲。 瑜伽論云: 數由此故, 聲至能聞。 是也。 ◆耳根者, 謂觀世音菩薩, 往昔劫中, 於觀世音佛所, 發菩提心。 彼佛教其從聞思修入三摩提, 於是菩薩即於聞中, 入流亡所, 所入既寂, 動靜二相, 了然不生, 一念頓空聞性而入圓通矣。 經中所謂, 生滅既滅, 寂滅現前者, 即圓通之體也。 上合諸佛妙心, 下同眾生悲仰, 而現乎三十二應, 施以十四無畏等者, 乃圓通之用也。 故云我從耳門, 圓照三昧, 緣心自在, 成就菩提, 斯為第一。 (聞、 思、 修, 即三慧也。 梵語三摩提, 即三摩地也。 入流亡所者, 不隨聲塵, 頓入法流, 而亡其所入也。 三十二應者, 佛應、 獨學應、 緣覺應、 聲聞應、 梵王應、 帝釋應、 自在天應、 大自在天應、 天大將軍應、 天王應、 四天王太子應、 人王應、 長者應、 居士應、 宰官應、 婆羅門應、 比丘應、 比丘尼應、 優婆塞應、 優婆夷應、 女主應、 童男應、 童女應、 諸天應、 龍應、 藥叉應、 乾闥婆應、 阿修羅應、 緊那羅應、 摩呼羅伽應、 人應、 非人應也。 十四無畏者, 一、 不自觀音以觀觀者; 二、 知見旋復; 三、 觀聽旋復; 四、 斷滅妄想, 心無殺害; 五、 熏聞成聞, 六根消復, 同於聲聽; 六、 聞熏精明, 明遍法界; 七、 音性圓消, 觀聽返入; 八、 滅音圓聞, 遍生慈力; 九、 熏聞離塵, 色不能劫; 十、 純音無塵, 根境圓融; 十一、 消塵旋明; 十二、 融形復聞; 十三、 六根圓通, 明照無二; 十四、 我一名與六十二恒河沙名, 等無有異也。 )* * *六根之一。 見六根條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